学院聚焦“中国制造2025”,根植百利装备集团,面向京津冀传统制造业向“智能制造”转型升级,针对“高端数控、3D、工业机器人”等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短缺,校企合作“两张皮”,专业设置、建设与企业脱节,教学装备、内容滞后先进制造企业生产等问题,发挥企业办学优势,与天津红桥区政府、机械行业协会、天汽模、天锻、西门子传动等300多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和研究所成立产教结合理事会,在产业园区共建、专业共设共建、人才培养共管共育、师资互聘共享、实训基地共建共享、教学资源共研共用、培训与技术服务共研共赢等方面开展合作,探索形成了产业、行业、企业、职业、专业“五业联动”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发展新模式。
成果以产教结合理事会为平台,开展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布局,行业发展指导专业建设,专业建设融入企业发展,专业建设对接职业岗位,形成了“五业联动”新机制。即围绕先进制造产业的专业同步规划调整机制,专业共设共建机制,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、人才共育共管机制、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资源共研共赢机制。
成果以连续十年承办制造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厚重积淀,依托 “高水平示范校”建设项目,在全国率先开设“工业机器人技术”、“3D”等专业,实施了“以智能制造核心技术”改造、提升、建设传统制造类专业,实现了专业提升与产业发展同步,技术同频,引领了全国制造类专业服务先进制造产业发展,起到示范作用。
按照“技术体验、基础、专项、综合、创新、产业园”六层次,校企共建了“教学、培训、竞赛、鉴定、生产、科研六位一体服务先进制造产业的综合实践基地;校企共研、共建网络化、数字化教学资源;实施周期制、师徒制、项目制的企业实践教学;以XLP创新课程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,实践了制造类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,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制造专业组群,支撑了天津市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。
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双主体订单培养超过50%,就业率、对口率、就业层次不断创新高。学生在国家市级比赛中获奖346人次,教师获市级以上奖励112项;建成工业机器人技术国家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;发起成立京津冀先进装备制造职教集团;承担全国职教周启动仪式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启动仪式,办学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;在印度建设先进制造类专业“鲁班工坊”,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;承担建设“国家中西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”。人民日报、央视、天津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,成果经验在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得到分享与推广。